救命,内娱又出现了新的塌房方式
2023年,已接近尾声。鱼叔回顾这一年的影视圈大事件,梳理出9个关键词。才惊觉,过去一年,许多变化悄然已起。或许我们,还未察觉——NO.1 清库存今年,电 影院逐渐恢复生机,春节档随即硝烟弥漫。紧接着,一大波「消失」已久的片子也清库存般陆续定档。让许多人将今年称作国产电影的复活年。封存已久的片子陆续上映,原本攒足期待。但结果,却不尽人意。这些电影,有的缺乏新意。像是聚焦调查记者行业和乙肝歧视话题的《不止不休》。有的情怀已逝。梁朝伟、郭富城时隔三十年再合作的《风再起时》。豆瓣评分6.4,票房惨不忍睹。剩余绝大多数,也品质不佳。主打的猛片,也多是「伪尺度」。扫黑题材的《坚如磐石》,剧情、台词、甚至宣传语都多次「删减」。上映后却成了张艺谋导演生涯评分垫底的五部电影之一。年末再看复活年,中国电影真的复活了吗?NO.2 电影短视频化旧货存疑,另一种「新型」国产片却势头猛进。大数据电影,加长版短视频,频频取得惊人票房。《孤注一掷》,破38亿。《消失的她》,破35亿。热词题材+拼贴奇观拍摄手法+病毒式营销。短视频化的电影,挖掘出下沉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。于是,越来越多同类型电影出现。大字报贴满购票软件。女性话题、复仇、反转、奇观,几重爆款词满屏满眼。在「犯罪天堂」东南亚,一次次疯、爆、狠出新高度。传播媒介的变化,引导观众审美的走向。时代、观众、作品互为因果。一方面,电影短视频化确实带来新生机。活泛市场,刺激创作。《隐入尘烟》们,也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。但,粗暴的爽导致整体品质的降级。热搜式剧本,让编剧可以偷懒。奇观化视听,让导演可以偷懒。符号性人物,让演员可以偷懒。这一创作趋势当中,电影也失去了最像电影的部分。欲望无休无止,仍要注意吃相。NO.3 绝望的文盲今年的内娱依然稳定发挥,一如既往糟心。观众的怒火,从春节档便开始烧。《无名》主演王一博的映后采访,以及《满江红》官博的不当回应。都让「绝望的文盲」一词讨论度飙升。不久之后,黄多多读错字被嘲上热搜。在《陪你多读书》视频中,她将「河堤」读成「河tí」。「裹住」读成「rǎng住」。「一桩桩」读成「一柱柱」......这让内娱文盲话题,彻底出圈。连带更多类型的文盲被起底。一度引发官媒下场,话题走进两会。与此同时,部分粉丝为了维护自家艺人,甚至宣扬起读书无用论。饭圈化的评价和维护标准,也导致了更多「文盲连锁反应」。比如,无意义地控评撕番位。再比如,给对家作品刷低分。这让本就挤占好演员生存空间的内娱文盲们。又再度挤压了其他作品的生存空间。一通操作之后,比起内娱文盲,观众显然更加绝望。NO.4 性缩力性张力这个词,大家经常能见到。很多爱情戏,都主打性张力。一些男明星,凭性张力开辟了具有辨识度的赛道。但今年,另一个词火了——性缩力。同时,也成了一种新型塌房方式。一部《我的人间烟火》,让杨洋油出了新高度。反倒让魏大勋被衬得清新脱俗。无心插柳,意外迎来事业小高潮。可见,在犯罪边缘徘徊的油腻式霸总已被踢下历史舞台。清新自然有素质的正常人失去了女主角,却得到了观众的心。恋爱,可以甜死观众,但不能油炸观众。但年尾重磅爱情剧《以爱为营》,显然没有收到提醒。才着急忙慌地奉献出一幕又一幕性缩力炸裂的剧情。对观众的眼睛和心理,造成双重打击。NO.5 辱女今年的女性话题热度,依然高涨。最直接的表现,就是对「辱女」影视作品的审判力度加大。开年,《满江红》里瑶琴的贞操戏码;爆款剧《黑暗荣耀》里,空姐的全裸镜头;《拯救嫌疑人》中,对准受害者的强暴镜头......女性角色受辱的剧情、台词、意识形态,都被挑出来重新审视追问:这些,是有必要的吗?这些,是消费还是批判?长久以来,现实以及影视作品中,女性总是难逃客体化命运。但在女性意识觉醒之年,零星的怒火渐渐燎原。《漫长的季节》中的「爹味」成争议。《我的人间烟火》《以爱为营》里「恋爱脑」「性缘脑」的女性形象塑造备受批判。倒让《新闻女王》里一句「找个男人嫁了吧」的讽刺有了吊打的效果。剧外,北大宿舍对谈上野千鹤子、清华张小年捐精视频被骂上热搜。「娇妻」「精神男人」的审判,连成一片。紧接着,「Lisa参加疯马秀」话题又再度点燃女性怒火。临近年末,备受期待的《我本是高山》更是被全网追着骂。上映22天,至今还未出分。对或错,必要或多此一举,都是值得展开的话题。有讨论,就是好开端。陈旧又落后的驯化思维与虚假女性形象,已经逐渐被抛弃。取而代之的,是对以往被忽略的真实女性形象的挖掘。「女冠男戴 男锅女背」被声讨,窄化女性受批判。来源:微博@世界莴苣联盟更多杰出女性被还以她们本来的姓名。更多不被看到的女性逐渐浮出历史地表。这是一场持久战,今年显然还不是终点。NO.6 芭比海默女性话题硝烟弥漫,阵势最大时席卷全球。《芭比》的上映,更是引发一波「破防」讨论。电影在多个国家被抵制,许多男性观众怒刷一星甚至火烧周边。与同档期上映的,讲述原子弹之父的诺兰大片《奥本海默》更是反差极大。芭比海默逐渐成打趣玩梗,扩展成了一个全球话题。最终,《芭比》票房超过《奥本海默》。这份成绩里,藏着女性的呼声。但游戏里,却没有输家。好莱坞原创电影的新生机,也蕴藏其中。今年好莱坞票房前三,全由原创电影霸榜。显然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好莱坞大投资、大IP电影在今年接连扑街。《黑豹2》《蚁人3》《惊奇队长2》《闪电侠》票房口碑一部差过一部。《速度与激情10》《变形金刚:超能勇士崛起》几乎成了各自系列里表现最差。好莱坞,要完了?NO.7 好莱坞大罢工好莱坞完没完不知道,但确实已经闹翻了。5月前后,因编剧总薪资规模商定合同谈崩。争取的每年拨款从4.29亿美元 (约29.77亿人民币) 被还价到8600万美元 (约6亿人民币)。直接差了五倍。编剧们不满原本就远逊于明星、导演的薪酬再度被压缩,撂挑子不干了。他们联手走上街头,游行示威,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。高举的牌子上写着:要公平的合同,不然我们就剧透《继承之战》。剧集、大片,甚至是晚会颁奖,全部停摆。连带着全球观众,也跟着被迫忍受剧荒之苦。再联系国内影视现状,不由感慨:同为编剧行业,风景却不大相同。鱼叔想起《盲井》中那句「你不干,有的是人干」。内娱遍地乱象,却无抗争余地。NO.8 韩国电影危机美国乱成一团,韩国电影业也陷入低迷。今年,韩国知名导演尹济均在采访中透露——韩国电影正面临无人投资的境地。2022年影院年收入不过是2019年的五分之三。年总观影人次也仅仅是2019年的二分之一。大制作、名导、影帝影后,几乎都已失效。韩国近几年电影票房收入及观影人次列表碍于疫情影响、行业经济泡沫、流媒体导致的人才流失,韩国本土电影肉眼可见的萎缩。今年,更是加剧。盈利的韩国本土电影,只有七部。回本,已经成了最高也最难达到的新指标。且大多,票房与口碑无法兼顾。《下一个素熙》这样的佳作,在市场上也遭到冷遇。基本都在六分左右徘徊韩国电影式微的原因,鱼叔已经细致梳理过。感兴趣的鱼友可以 。NO.9 新地下电影地下电影的概念,90年代开始走进大众视野。指的是在体制之外创作出来的电影,入围了国际电影节,并且往往因此遭到国内封禁。例如贾樟柯的《站台》,王小帅的《十七岁的单车》等等。早些时候回顾《盲井》二十周年时,鱼叔也讨论过国产地下电影的变迁。而今年有一些国产片,同样具备地下电影的属性。它们以异军突起之姿,展现着电影人的创作力和表达欲。在国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讨论。而且,这些导演都选择留在地下,并未走入体制。因此,鱼叔更愿称之为新地下电影。我们看得到它们,又看不到它们。其中包括:《椒麻堂会》,蜚声国际,豆瓣8.6分;《青春》,入围戛纳,斩获金马最佳纪录片;痛失豆瓣条目的《石门》,则摘得金马最佳剧情片。一大波内地电影人的佳作,在别处发光发热。过往三年的冷冬时分,承载当代表达的新地下电影暗暗涌动着生机。都说电影似人生,有或轻盈或沉重的具体经历,也有难与人言的安静时刻。这些形而上下的存在,需要窗口表达。于是悬崖上石缝里,都有嫩芽无声生长。而回望这一年,也大有破旧立新的势头。有人愤怒不甘,推翻满是沉疴的旧叙事 。有人抛却过往辉煌,用小故事撬开大局面。当然有人缅怀,但更多人释怀。因为新的创造,似乎已在路上。全文完。助理编辑:白素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